2月11日,周六,元宵节。早上8点的上海只有零下2度,黄浦江上的风从空阔的港区吹过,体感还要更冷一些。离上班还有半个小时,王建华已经早早来了查验点,换衣服、检查设备,做准备工作。
王建华是上海吴淞海关查验一科的一名查验关员,2008年来到海关后,就一直负责查验工作。每周六中午十二点半,“新鉴真”号班轮都会准时从吴淞港码头开航,元宵也不例外。无论是刚过去不久的大年初一,还是眼下的元宵佳节,对王建华和吴淞海关查验一科的其他同事来说,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上午的查验可能比较多,大家都紧凑一点,忙完了咱们好顺顺利利回家过节啊!”带班的副科长跟大家打趣道。
周六早上查验的货物一般都要搭乘“新鉴真”号出口至日本。“新鉴真”的前身“鉴真”号是中日两国恢复建交后中日航线上第一艘客货班轮。如今的“新鉴真”号定期挂靠上海、大阪和神户,客货两用。如果不能保证通关速度,会直接影响班轮的起航,对海关的监管工作要求极高。
“虽说进关做查验也有几年了,但调到查验一科工作也就刚刚一年的时间,这查验和查验之间,其实也有许多的不同。”王建华说,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深刻体会到查验工作的差异。
“从前在查验二科,查验的货物以整箱货居多,如今的查验一科,却是散货为主。散货量大,场地分散,品名繁多,有时一个箱子里的品名就有四五十个,一票单子查下来,遇到的品名可能比过去一年遇到的品名还要多。”要逐一进行分析,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散货查验工作是对王建华业务能力和耐力的双重考验。
“还是得花心思学的,才能对商品知识和企业的生产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王建华说。
8点45分,元宵节第一票查验货物如约而至,随机派单系统刚好将任务派到了王建华身上。他搓了搓手,拿着厚厚一打单子,大步走了出去。
查验工作很顺利,十二点半,“新鉴真”号准时鸣笛起航,众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下午一点半和三点,还各有一票查验任务,因为都是散货,场地分得很散,需要来回走动。“港区里地方大,走一走刚好暖暖身子。”王建华开玩笑说。
王建华其实是一名查验“老兵”。干了八年的查验工作,年近五十的他,在进关前,是特种兵出身。1989年入伍的王建华,在部队获得过第一集团军“钢铁战士”、上海警备区“优秀指导员”、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武装泅渡和悬崖垂直攀登都不在话下,遑论在港区的平地上走上几公里。
“现在是80、90后年轻人的时代了,迈开腿走两步不难,迈开思想上的步子对我来说才更难。”谈起数据时代的日新月异,王建华的心里也有焦虑。查验工作也得紧跟时代潮流,他觉得自己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其他同事相比,尤其是年轻的同事,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我们这里查验的货物,有很多都装在铁皮焊接箱里,查验开箱费时、费力,还需要请专门的开箱人员,能不能创新一种查验模式,海关到企业查验,在装箱之前,就把查验工作完成。”王建华对查验工作也有自身的思考。“企业的生产和进出口模式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如果能实现‘门到门查验’的长期化和固定化,会给企业节省不少的费用和物流时间,也可以降低海关查验的难度。”
王建华说,他年纪渐大,思维和精力都赶不上年轻人,但是还是想就这方面做做调研,写写论文,也证明自己这个转业的老兵和海关的老关员,仍旧“宝刀未老”。(陈君言、解双双/文)
看了实物再下订单 “保税展示交易”为智能制造装备开拓市场海关防暑降温便民进行时珠海内外贸货物同船运输业务新航线开通小南瓜“撬动”大产业马来西亚海运港口:斗湖(tawau)港口深圳海关迎涉大人员离境高峰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海关”样品进口清关通关方法介绍